博客,微博,自媒体

Google Reader关闭之后,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大幅度减少了博客的阅读时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真正觉得好用的替代,这几天发现The Old Reader,算是各方面最合我意的产品,可惜好像没有移动端的app。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暂时没被墙。

时隔几个月,把GR关闭前导出的xml导入,发现几十个订阅中有一半以上的订阅、大多数个人博客都已经很久没有更新,或最近一次更新距离倒数第二次更新也隔了好几个月乃至超过半年。甚至连Matrix67的博客也已经整整两个月没有新文章了,更别说一些我在线下就认识的朋友的博客了。

码农写博客的比例应该远大于非码农的全体网民,码农用自己买的域名搭博客的比例也远大于一般博客作者,我所在的码农圈子的博客已经萧条至此,更别说整个“博客”圈了。不清楚其他人的想法,至少对于我来说,写博客并不是“写给别人”,也不在乎PV、UV这些我现在每天上班先要看的指标,我写的少并非看的人少。我想,很多人越写越少,应该也是如此吧。我的博客技术类内容很少,大都是表达、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和经历,工作之后变忙,也就很难有大块的时间能形成值得成篇的完整想法,只能是随时有了点想法就发在微博上成为过眼云烟,被阅读几百次而已。即使有了想法,写成文章,很多也因为没有一气呵成,写了长篇大论没写完,等第二天再看已经觉得没有发的必要了。于是草稿箱继续积攒,成文少只有少。而技术类,实在是没什么值得写的东西,毕竟技术类的文章还是不想写废话只写干货,能让偶然看到的人、通过搜索引擎来的人有所收获满意而去。

写的少了,读的也少了。GR关闭虽然是一个原因,但毕竟大多数读博客的人并不用GR(尤其是中国人),所以这并非一个借口。节奏变快了,时间零散了。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经常很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给志同道合的人,同时也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经常看到志同道合的人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与博客不同,微博具有天生的垄断属性——你在某家微博注册、登陆,才能真正的“使用”这家微博。而你并不需要注册新浪博客就可以看新浪博客的内容,甚至你可以方便地看一个人自己搭的博客服务。一方面这是天朝微博都只能给登陆用户看,更重要的是微博的强社交特性让用户很难像博客那样四处看,更不可能自己买个域名搭个微博来给人看。于是微博产品只会winner takes all,注定只有那么少数几家提供的服务有大量用户。对用户来说这未必是个问题,但整个微博“行业”的安危只取决于几家公司的PM是聪明还是傻逼,就有点危险了。毕竟微博并非没有不行的基础性服务,一旦PM把产品搞得不好用或者运营、决策上失误了都会导致用户流失。而因为微博因其垄断属性,只有少数厂商能提供服务用户想要的热度,一旦离开XX微博,基本就是离开所有微博。XX微博活跃度下降,就是微博活跃度下降了。

反正我是不会甘于只加一群线下已经认识的人看他们发的东西的。也许SNS、UGC等相关领域,还是有革命的机会的吧。

一方面微博死在自己,一方面也确实被微信影响。现在有了“自媒体”,或者说,大都是微信公众号。我自己为了方便我自己那为数不多的读者,也跟风开了个公众号方便看我写的东西。但体验、感觉,完全不同。尤其是对于自己买域名、服务器搭博客的人来说,统一的阅读体验不仅不能体现个性也不能个性化的给读者提供服务,还不能看到彼此的评论无法交流,只能说,跟博客差远了。订阅若干RSS变成订阅若干公众号,倒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微信只有手机端,强迫人用手机阅读,并不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不过不得不承认,大多数人阅读甚至上网都是通过手机来完成,手机也超过PC成为中国网民第一大上网渠道。把自己的文章写成方便手机阅读的样式,一定是有必要的。

中国的“自媒体”确实是有发展的土壤和需求的。因为中国不能“自己搞媒体”,只能搞“自媒体”。媒体无法很好的发展,也就不能良好的承载大众的阅读/收听/收看需求,更无法承载少数精英表达观点、评论、展示自己想法的需求。于是跳出媒体的框架,自己一个人或者一个小团队以十几年前就有的类似blog、个人网站的形式,通过一些方便的信息整合渠道(微信、XX云阅读等)发布给大众,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于是中国的自媒体不仅以个性化解决了长尾需求,还通过绕开传统媒体在中国的局限性解决了大众需求。

信息双向传播的需求让SNS得到了机会,单向传播的需求让自媒体得到了机会,不得不说,互联网完完全全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运行状态,尤其改变了不能自由传播信息、不能自由结社的社会。我个人觉得,互联网对社会这种改变远超过“互联网思维”对金融行业或者煎饼行业的改变。甚至它超过了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改变。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