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价值也是价值,傻逼的共识也是共识。——题记
不构成任何个股推荐,也不构成投机建议——声明1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公司、行业、城市、国家和人类的观点——声明2
第一章 自动驾驶车辆上路的牌照
L2-L4的分级,大家已经可能也许大概算是能分清楚了。
L4,因为涉及到安全性,目前是有严格的许可制度的,在中国,还分2个维度的不同级别的许可。
第一个维度,是否可载客和收费。1道路测试:可以上路跑,不能带外部人员;2示范应用:可以接客,不能收钱,必须免费;3示范运营,可以收钱。
第二个维度,是否有安全员:A驾驶位有安全员;B驾驶位无安全员,但车内其他位置(副驾或后排)有安全员;C完全无安全员,车内可以完全无人或只有乘客。
之所以分两个维度、9种牌照,一方面是因为安全原因,无人驾驶远比辅助驾驶风险大;另一方面,Robotaxi既是Robo机器人、人工智能,也是taxi出租车,taxi在中国归交通部门管,Robo归工信部门“促进”(他们有动机去发展科技),而任何车辆上路归公安交管部门管(他们有动机去尽可能降低人员伤亡)。
各地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优化目标。对交通部门来说,出租车公司都是本地企业不是谁都可以开的,而网约车公司不在当地,司机也不一定符合当地的网约车要求(做不到所谓三证齐全);对工信部门来说,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的发展肯定是好事;对公安来说,不管人还是自动驾驶都不能出事故也不能加剧拥堵。所以,不同维度的牌照管理其实是多部门协作的结果。外国的政府也一样有多部门的监管,至少对于安全的监管是相似的(区别主要是是否会和稀泥“照顾弱势群体”之类的),而对于出租车网约车运营的监管可能会完全不一样(可能更松可能更严)。
把3*3都列出来,会是这样一个表格:
1道路测试 | 2示范应用 | 3示范运营 | |
A驾驶位有安全员 | A1 | A2 | A3 |
B驾驶位无安全员 | B1 | B2 | B3 |
C完全无安全员 | C1 | C2 | C3 |
很显而易见的几个问题就来了:
首先最大的问题,只有C3才是真正的Robotaxi。对于Taxi来说,不能收费就没有意义,也就是只有3才有意义;对于Robotaxi来说,不能完全无安全员就没有意义,也就是只有C才有意义。因此只有C3才是真正意义上的Robotaxi,只有C3才是真正的发展目标,其他的都是中间过渡,甚至不一定能过渡到C3。一方面可能每个公司技术水平不一样,做不到C;一方面可能当地政府对Robotaxi的接受度不一样,不让无人跑或者不让收费。
第二个问题是,A类牌照的价值是什么。实际上A类牌照非常奇怪,它在客观事实上,只是个L2,因为出事了安全员是担责的。也因为可以有安全员无限次的接管,其实任何能自动开的车都可以号称自己是个“可以公开道路测试的有安全员的无人驾驶车辆”,也就是任何量产的有辅助驾驶功能的车辆都可以说自己是“L4”了——只不过“暂时还有安全员”。但是,量产的辅助驾驶车辆是不需要任何许可就可以随便上路甚至“全国都能开”的,安全员只需要有驾照的用户就行。而一台有安全员的所谓L4测试车辆还要经过层层考核与审批、包括审批安全员资质,才能允许在一个限定的区域内称为“可以公开道路测试的有安全员无人驾驶车辆”。这就是神奇的地方。当然,A类牌照也是有价值的:
1)在2020年之前的“史前时代”,L4的公司在中国也只能拿到A类牌照;
2)不拿A类牌照让L4的测试车直接上路属于“非法改装”,因为测试车不是完全的量产车,加装了传感器;
3)通过A的合法化,一些城市更早的实现了A3的商业化,也就是“加装了若干传感器的出租车”,公司可以拿A3类的商业化来给自己吹牛逼,估值显著高于传统出租车公司;
4)在2024年,还是有车企通过拿A类牌照来吹牛逼说自己卖的车未来可以L4可以Robotaxi,估值显著高于传统车企。
总而言之,资本价值也是价值,傻逼的共识也是共识。
第三个问题,是B类的牌照是不是可以跳过。这个在不同的城市是有不同的思路的,有些城市完全跳过了B,直接从A到C;而有些城市在B类上也做了很多的要求,甚至可能分阶段(比如先坐副驾再做后排等)。但如前面所说,只有C类才是真L4的情况下,B其实并不重要。
于是总结一下,真正有价值的牌照,只有2种了:
1道路测试 | 2示范应用 | 3示范运营 | |
A驾驶位有安全员 | A类 | A类 | A类 |
B驾驶位无安全员 | |||
C完全无安全员 | C3 |
对于一心闷头做Robotaxi的公司来说,只有A类(A几无所谓)和C3才是有意义的。A类的作用是用于测试,比如测试新版、新的城市等等还暂时不确定能否安全地无人的软件算法。因此哪怕所有车辆都有C3牌照,也依然需要足够规模的有安全员的测试车队。同时,对于公众/韭菜来说,A类牌照也可以用来忽悠人。比如吹某个量产车能拿到这个牌照,或者在很多城市很多国家拿到了这个牌照,所以也算有价值。哪怕一心闷头做Robotaxi的公司,也可能一样需要一些虚的东西才能融资。
但对于Robotaxi的核心目标以及衡量公司质量的话,在2020年之后,C3的牌照获取、C3的实际上路的能力和情况、C3的实际GMV(不是订单量)、C3的毛利(减掉了人的成本不能加上一个均摊下来比人还贵的硬件),才是有真正的参考意义的。
最后我想说,这年头考公务员这么卷,其实一线城市的公务员的水平是非常高的,一线城市的这些中、基层公务员在处理自动驾驶、Robotaxi的很多问题上,可能虽然不懂具体的技术细节,但是对于这玩意到底是咋回事是有很深入的经验、非常地专业的。行业里某些公司是怎么忽悠人的、行业里谁行谁不行,不仅比公众清楚,可能比很多车企的人还清楚,甚至比很多投资人都清楚。但是吧,他们肯定不会乱说大实话的,不能让领导不开心,不能让当地政府支持的企业不开心,不能让群众不开心……
第二章 自动驾驶很多问题是逻辑问题
先来做几道题吧,可能有点费脑子,也可能很容易选出答案,也可能并没有标准答案。
第1-1题。你家小孩在某高中读书,高三开学听了学校考第一的同学作报告介绍自己学习经验。同学说自己用了某种学习方法之后,不需要特别努力刷题就考了第一,你家小孩回来之后说要向同学学习,以后也用某方法就行了,不需要做题了可以玩游戏了。这时候你会:A,同意并配合执行;B,发表重要讲话并签署“拟同意”;C,揍他一顿,逼他按现在的方式继续学;D,让他用这些学习方法的同时依然得刷题,不让玩游戏。
第1-2题。高考放榜了。A同学考了700分,没有说自己用了什么解题思路;B同学考了400分,对外声称一些题目的解题思路有一定创新。你认为这两个人谁更应该得到更多顶尖学校的青睐:A,选B的更多;B,选A的更多。
第1-3题。小帅有个老母亲,老母亲家有个邻居小伙子,人特别好,经常帮忙邻居的各种问题,小帅的老母亲了解到这个小伙子在芯片公司工作,为国争光造出了世界一流水平的芯片。最近小帅的老母亲身体不太好,小伙子建议她不要去医院,像短视频里说的饭后百步走就能活到九十九。小帅的老母亲觉得能造芯片的高科技人才肯定也懂医学,于是不去医院看病。此时你认为小帅应该:A,揍他妈;B,揍小伙子;C,揍短视频账号运营者;D,揍短视频平台老板。
再来做几道题:
第2-1题。你在搞L2级辅助驾驶,发现当前很多问题搞不定需要驾驶员接管,大概有了些解决的思路,但需要时间。这时候你看到有行业内头部公司发公关稿,说自己用了某种模型的技术,把码农全开了,加数据就能越跑越好。这时候你会:A,质疑这家公司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头部公司;B,把自己开了;C,把其他码农开了,也完全靠模型解决问题,每天的工作就是看报纸喝茶水加数据,等着他自己进化成L4;D,用一些模型的同时结合非模型算法把问题更快更好地解决,并对外号称自己也全是模型。
第2-2题。两家都号称在做L4级自动驾驶公司,A能做到全无人,但不说咋做的;B做不到全无人,但讲了很多方法论和算法。你认为这两家公司哪个更厉害:A,B更厉害;B,A更厉害。
第2-3题。有个人开了两家公司,一家公司能造出运力更强还更便宜的火箭,未来要去火星;另一家公司能造出又便宜又好用的电动车,说这个电动车2年后能变成Robotaxi。你爸买了一台这个公司造的车,觉得连火箭都能搞好的人肯定说自动驾驶的话也都是对的,以后就等着这个车自己跑出去接活给你爸养老了,不用你了。这时候你应该:A,你也买一台,指望它自己跑出去给你养老;B,看管好你爸的钱;C,买100000台这家公司的车,成立一个无人出租车公司并视图在2年后拿到在中国合法运营Robotaxi的资质;D,投资能合法运营Robotaxi的公司的股票或投资能实现Robotaxi技术的公司的股票。
这些题都做完,希望能帮助足够聪明但是不了解自动驾驶的人,稍微捋顺一些逻辑问题。为啥很多时候用考试来打比方,因为考试可以量化分数,可以针对性的准备,也是中国人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甚至某种程度上有一些“考能过剩”,考一些没啥用的证、没啥用的学位来安慰自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自动驾驶尤其是L4,很像考试,因为及格线很好定义;但是又不像考试,不能通过简单的试题来换取一个量化的分数,去比较同样两个及格的人到底谁高,甚至市面上的一些考试排名根本就是错的。于是,现在的怪诞局势是,谁是好学生取决于谁的嘴厉害,以及谁的公关能力厉害,而不是脑子和手厉害。
总结来说,行业内最大的逻辑问题有2个。
第一大逻辑问题:用自己的解题思路而非考试成绩来证明自己是高分选手,用学习方法而非考试成绩证明自己能考上清华北大,甚至声称的解题思路和学习方法都不一定是真的。为啥考试的时候知道不看广告看分数,自动驾驶/辅助驾驶就不看了呢?确实目前也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考试存在,确实理论上可以当考官的“媒体”现在其实都是“收钱办事的宣传机器”,所以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收钱的媒体吹牛无可厚非,没收钱的人跟着吹属于被人卖了给人数钱。甚至更可笑的是,由于国内竞争激烈、天朝的交通场景远比美国更复杂,其实国内的辅助驾驶处理复杂场景的能力不一定比特斯拉差甚至可能更好。但国内厂商被迫跟着特斯拉的话术去吹,相当于中国的河南河北山东顶尖考生为了吹自己考试能力强,声称自己跟美国的学生用的学习方法是一样的…技术上咱还是得有点自信的,但营销这块确实得继续摸着石头过河。
第二大逻辑问题:因为做到了A就认为能做到B,但AB之间不一定有必然联系。有时候,A是造火箭B是自动驾驶;有时候,A是L2辅助驾驶、B是L4自动驾驶。混淆L2和L4的目标差异,一方面是做L2的人一直以来的屁股决定脑袋的宣传口径,因为如果用户没有混淆L2和L4,L2的普及率会更低、销量会更低;另一方面也是做L2的人的一个资本话术,因为在资本市场L2没有L4有梦想,也就没有估值。单纯撑估值无可厚非,顶多是割韭菜,但对于驾驶员来说混淆了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差异,不仅对买车的消费者不负责,对车外其他社会交通参与者不负责。
如果可以在N年之后可以做出一个全方位媲美人类的“通用人工智能”,那么只能下棋下过人类的“不通用人工智能”一定成本更低且更早出现。也许这俩人工智能所需要的算法和思路回过头来看是相似或者继承和发展的,但是一旦后者为了产品化做了非常多降低成本甚至允许牺牲性能去降低成本的时候,他离通用人工智能就更远了。而一个能做出便宜好用的下棋机器人的公司,不代表做出通用人工智能的概率更高。同样,当L2和L4 Robotaxi的硬件不一样、场景不一样,能力要求不一样,且L2需要降低成本也允许牺牲性能降低成本的时候,好的L2产品跑的软件就不代表能用于L4、好的L2公司也不一定能做出L4了。L4可以降维L2,但没有人非要用可以做到L4的硬件+算法去实现一个L2的产品;同样,也没有人会先做一个AGI再去跟你比下棋。时间和成本都根本划不来。
所谓的Waymo路线和所谓的Tesla路线到底哪个才是对的,这个我在几年前就指出过是一个逻辑问题不是技术问题。
如果L2+更多数据=L4的故事是错的,做L2的车企、供应商可以为了L4单独组个团队单独用不同的硬件方案和单独的算法做,前提是他既有钱也有能力招到人也有能力把人管明白让每个人发挥作用;如果纯视觉做L4的故事是错的,他随时可以为了L4把激光雷达加回去,毕竟企业家打脸不算打脸。而如果这两个故事是对的,Waymo一样可以通过各种办法获取更多的数据、降低硬件的成本——同样前提是他足够有钱。为什么信Tesla的比信Waymo的多,一方面是因为马斯克的个人品牌,另一方面是人类其实是有偷懒的动机的,总是愿意相信一个事情可以用更省事的方式就能做成。如果排除掉个人品牌,也排除掉这个偷懒,当然也不应该默认就说一个更复杂路线的Waymo就是对的,否则属于“没苦硬吃”。从逻辑的角度,只能说两边都有概率是对的,也有概率同时都是对的——分分合合,殊途同归。
第三章 关于股票流动性与价格
上市之后股价一直上涨只是美好的愿望,实际情况下很多公司上市之后被爆炒到一个高点然后就再也回不去了。我并不是说这两年上市的中概股,我是说曾经48块钱的中石油。
中概股这两年的上市会有一些特殊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整体上中概的beta就是一个21年初最高点、21年7月开始断崖下跌、22年底才开始慢慢回暖、至今只回到22年初的这么一个大盘。拿互联网的ETF KWEB举例,现在的价格涨回到22年3月、是21年最高点的1/3;拿包括了一些非互联网公司的恒生科技指数举例,现在涨回到22年6月、是21年最高点的40%。也就是说,大盘应该是跌了一半以上的。但大盘不等于个股,每个个股去看,有些公司已经从低谷反弹、接近21年历史最高;有些公司比最高点跌了超过90%。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发展,肯定是不同步的。
第二大的问题,是上市前一级市场融资会签很多条款的问题。最有名的当然是传说中的回购条款,回购还分公司出钱回购、创始人出钱兜底但上限不超过从公司拿的钱、和创始人无限连带兜底的区别;而回购条款触发的最核心条件就是到时间后不上市也没卖掉。而为了确保投资人利益,不会随便瞎上市,一般也会确定一个最低的上市价格,确保不能亏太多上市,甚至有些公司的要求是不能降价上市。这个问题在以前移动互联网的黄金10年不是问题,但是大盘跌了一多半的情况下,就成了问题。按市场价公平的上市,跑平大盘的也应该打对折,但会违反投资人协议;按最后一轮估值或者某个高于市场实际价值的价格上市,实际上除了韭菜跟风炒以外没有什么人想买,也就没有流动性,半年或其他解禁期到了之后当天暴跌砸到他该有的价格。
投资人要的不是上市本身,要的还是退出(当然如果投资人真的还是很看好这个公司觉得未来股价会涨,也不一定非得退出),所以能卖的价格才有意义,不能卖的价格只有骗人割韭菜的意义,以及省事不需要去想违反了之前签的协议咋办的意义。但上市总比不上好,不上了能拿到的钱是0,所以今年其实我们看到有些公司的上市(尤其是在港股的),都是成立了很多年,发行价约等于甚至等于最后一轮融资价格或者只降了一点点,远高于当前应有价值的上市。上市之后成交量也不大,市场反应冷淡,每次大规模解禁股价必崩盘。而港股还有个非常特殊的问题,就是港股通。按港股通的规则,简单化的理解就是,港股上市的股票只要满足一些市值和流动性的条件就能进港股通,而没有上市时间的要求。这里的问题就是——进港股通的时间,可以想办法早于大规模解禁的时间,提前提高流动性,来让大陆韭菜在解禁的时候接盘。这个规则在有些人看来是漏洞,而在另一些人来看就是港股的“制度优势”了。
所以除非再过很多年,等所有新上市的公司都是22年之后成立的,否则这个问题会一直存在。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中概新股都得等腰斩了才能买,更不是说新股完全不能买,一方面要看所在的行业到底比最高点的时候大概跌了多少、以及这个公司的当前发行价/股价跟历史上最高的那轮融资比跌了多少(因为不是所有的公司在IPO的时候都完全是按历史上最高融资估值去上的,甚至在这个语境下,愿意打更多折扣上市的公司并不是说公司不行,而是相反说明这个公司想多融资继续好好做而非上了就行解禁了就跑了),一方面也要看这个公司的alpha是不是跑赢了行业。上市的公司不一定是行业里最好的,XX第一股指是第一个上市的,而不是最好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看看里面的大股东(创始人和投资人)什么的有没有主动承诺延长解禁期,以表示对自己公司的看好。
小学数学课讲完了,但理性是不容易赚大钱的。所以如果你想的是快速赚大钱,先忘了我说的吧。我一直觉得每个韭菜看似不可理喻的选择,在他的视角下可能是最理性的。比如你会觉得彩票这种期望为负的东西不该买,但这玩意可能是很多很多人这辈子赚到几百万的唯一机会。比如都知道巴菲特的理性的价值投资在长期拉长时间看是最好的策略,甚至定投标普500能跑赢大多数美股的基金经理。但是每个人的投资目标是不一样的,对于亿万富翁来说,长期年化最大是最好的;对于穷人来说,不翻倍没有意义,巴菲特的策略不能让自己变成有钱人。
文章的最后,祝大家年年能翻倍吧,也提醒大家不要轻易加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