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

拖着疲惫的身心有感而发。最近似乎确实有点虚了。

纯个人理解,非共识所得。

最近shizhao的事情越来越有意思,或者叫做,戏剧冲突。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加上本身中国人就爱勾心斗角,于是各种周边消息煞是好看。甚至对一个人的封禁操作都可以搞成回退战让某行政员蛋疼不已。

据说,维基百科社区的基础是“共识”。然后强调维基不是民主试验场。但我其实也不是很清楚共识和民主的区别。当然当受众不一样的时候就没必要讨论了。民主是强调一个社会、团体的,共识可以是一个社会也可以是两个社会之间。最典型的就是九二共识,其特点是口头协定非法律文件而且非常含糊不清。以至于大陆和台湾两方本身的解读就不一样,或者说都偏向于对自己有利的解读。当然,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政治体制上的,大陆可以很容易的代表全体国民说什么,台湾当时可以现在早就不行了。民主社会跟国外搞一个含糊的非书面的共识是不可能的,何况就算是书面的协定也要经过议会同意,而且时刻可能被下届议会推翻。

总之两个社会、团体、国家之间搞“共识”而非协议是一件很扯淡的事情。

那么一个团体中呢?我们都知道民主是跟独裁相对的。而维基如今说我们要共识不要“民主试验场”:

“维基百科不是民主试验场。这里寻求共识的主要方法是讨论,而不是投票。投票有时虽然有助表明共识,但应该小心运用,而其结果不应该强制定为永久的。”

这句话还是没有说清楚,什么是民主。只是说,那种只想投票不知道讨论的人是想把维基“变成民主试验场”。那么如今的讨论、共识,就不是民主吗?显然共识并不是且远不足以成为独裁。那么共识就应该是一种民主。而且,我一直觉得共识式的民主是最合理的。因为他基于讨论而显然又不局限于讨论。只要是民主就有一个“多数人的暴政”这个命题。理解这个命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个班10人,要出去玩,6个想去KTV,4个想去游泳。如果是投票式的民主,那么就是10个人去游泳,如果是基于讨论的共识,就有可能去寻找一种折衷方案。当然这种方案可能不存在,尤其是“离散问题”,即非0即1。这种命题的讨论只是彼此为了说服对方,而这种可能性又微乎其微,于是实际上避免不了投票。

而对于连续性问题,即存在折衷方案,一般来说强调共识的人都认为应该以多数人意见为基础、照顾少数人的想法。但显然不能指望由多数人来做出判断,少数人中哪些意见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意见是不可以接受的。比如一个富有国家穷人占少数,那么多数人一定认为低税收更好,而穷人倾向于高税收补贴他们。如果能指望富人主动多交税让穷人生活更好实际上相当于慈善,与捐款无异(甚至在很多地方直接发钱效果更好)。但慈善并非强制性,甚至并不普遍。因此不能指望多数人主动放弃自己的权利,或者说,所谓多数人的暴政很容易形成。

唯一的可能是,某个受富人信赖的人、或团体(通常是国家领导人或议会议员),去站在穷人的角度鼓励富人也稍微这样想。但只要富人都不同意,那么强行执行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一方面导致一个大多数人反对的决策出台,一方面执行者会失去民心)。而所谓稍微这样想的幅度即取决于这个德高望重之人的能力和魅力,或者叫斡旋的结果。

政府、联合国的存在让这个中间人存在可能,但也存在其无能为力的时候(比如安理会多数国家认为卡扎菲该揍且毫无退让无视天朝当老好人)。而维基百科尤其是中文维基就更难找到这样的一个人了。更何况维基的特性让一个人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多个人无偿奉献业余时间。理论上这样的人通常是维基的管理员,但因为苹果派一类天生的反对派让管理员难以成为官方指定的“信赖者”,加上什么仲裁、调解委员会很难短时间内成型(因为都不想被代表只觉得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找人代替自己发表看法是不对的,就算觉得对但这些代表也过于难找),因此现在的中文维基其实就是一个打着共识幌子的基于投票的社区。

现在的共识似乎马上就要做新的修改。原来的共识就是说大家一起讨论吧,讨论不明白就TM投票吧,过了一定比例就赶紧执行吧。新的共识草案我理解的核心就在于承认观点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可如何界定质量根本没说,那就意味着实际上很可能不得不承认双方质量都很高于是看谁比谁多。或者说,比谁喊的响,很多时候少数人的废话总是更多,道理也都是更多的。一定对吗?我是不知道。反正现在只要有人想修改方针一定有几个少数人长篇大论去反对。

还是那句话,作为一个根本不能分裂的华人社区,求同存异是扯淡。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