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品课开始扯

作为“东北的大学”,得有点东北特色。于是不知道谁最先想出来的,把五五土场冬天浇成冰场,然后就一个踢球的地方也没有了。同样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东大的学生冬天体育课全都滑冰了。

据说这滑冰还成了东大的“精品课”,而且因为冰场资源稀缺,每年还有旁边一些学校来上课。理论上想法是好的,无论天南海北,来东北了就学学东北的东西,不管你是哪的人只要东大毕业的都能滑冰。可是,这显然不符合学生的意愿。

首先要承认,从利用率的角度,足球场变成冰场是提高了利用率,因为踢球的人那么大一块场地也就能装下二三十人,而冰场装得下上百人。而且从现实情况看,爱滑冰的一定比爱踢球的多。而且对于很多女生来说确实游泳和滑冰是仅有的体育活动,很多大学都有游泳馆,东大的游泳馆貌似也不错,但全国的大学有免费滑冰场的确实不多。

但是,滑冰场到滑冰课,这绝对是两种概念。

东大确实没有叫“滑冰”的课,但除了滑雪之外所有的足篮乒羽武术健美什么的冬天都只有滑冰。除了足球外任何项目都可以在室内,而足球可以去体育场,所以不存在冬天只能滑冰别的没条件的情况,而且维护冰场的成本似乎比维护球场的成本还要大,因此只能把这种强制性的滑冰课视为学校对我们的爱护而不是偷懒。可是我们需要这种强制吗?当然,既然叫强制就不能说需要与否,但强制终究要有个理由。体育活动本来就是多种多样,强制人们选择一种不喜欢不擅长的结果只能事与愿违。

如果将滑冰设为必修,在我分析的原因有如下几种:

1,技能。把滑冰看做一种必备的技能,必须会才可以成为“必修”,必修失去了必就没有意义了。

2,特色。东北特色,东北大学特色。

3,形象。对外宣传用的,具体的就是那些事情了。

4,害怕冰场浪费……

反正能想到的就是这四条了。对于第一点,我不觉得滑冰算一种必备的东西,因为除了东大都不是必备,就不算必备。真要说体育里必备的我到觉得是游泳,起码掉水里不能淹死。对于第二点,我觉得这条很有中国特色。对于第三点,我觉得这更有中国特色。对于第四点,我觉得这种想法的智力含量很有东大特色。总之不管怎样,滑冰是必修,原因未知。也许有人会说要理解、要尊重、要听学校的,学校让你学就有用。的确,强制学这个比强制学政治学用户界面设计有用,可有什么是比我们的个人意愿更重要的呢?

—————————

开始扯淡,可以不看

——————————

什么是个人的意愿?在不损害集体利益(这里是真正的集体利益而不是所谓的集体利益)、不违反法律道德的情况下,想做的事情就可以算作个人意愿。其实非法的、害人的也可以算,但这里不讨论。保护、尊重每个人的意愿的行为就是民主——民主不一定是所谓的选举。相反,以一个人的意愿代表所有人意愿就是独裁,注意独裁者的意愿不一定与其他人的意愿违背。

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出现每个人意愿都相同的情况,越大范围就越不可能。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统一认识或者说让一部分人做出牺牲。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少数服从多数,这个适用于只取其一的问题,比如选谁当头,或者这次活动的主题。于是少数一方势必会在一段时间内处在一个自己并不意愿的情形中。可能有些人会想,为了让他们觉得好一些,可以让下一次的决策偏向他们,但这意味着下一次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愿。因此如何在众多想法与意愿中找到平衡就是民主的核心问题。

每个人有不同的意愿但是每个人意愿的强烈程度不同。比如蛋疼的团日,需要一个活动,有人觉得开班会吧,有人说出去参观吧,但还有一群人是觉得团日这玩意没有最好。于是他们在意愿的表达上显得比较消极,或者说放弃了选择的权利。也有可能他们分析了情况(那就是团一定要日)后,选择了一种代价最低的活动(就是开个班会应付),于是造成了班里好多人很喜欢开班会的假象。一部分人确实想开班会(实际上可能没有,只是举例子),这部分人意愿是最强烈的,而一部分人只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就像08年美国大选很多希拉里的支持者最后不得不选择奥巴马。可我们不能说强烈的意愿是意愿,不强烈的就不算意愿了。

假如一个班30人,10个想去参观,5个想去班会,15个根本不想团日,但有10个人觉得既然必须日,那就选个轻松的班会吧。所以最终的结果是15:10,5人弃权,虽然真正想去班会的没有出去参观的多,但这次团日还是应该开班会。

当然了,其实我们可以跳出束缚,凭什么非得在这两种之间选择?为什么就非得有团日?如果把问题转化成团日该有还是无的意愿上,问题就很好解决了。因为这是一个完全对立,有他没我的命题。只不过实际上很少有这种很好抉择的命题。当然,这团日也不是组织者说开的,大学里任何强制活动的组织者其实都是被动的。

对于有强弱的意愿,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表决也带有意愿的倾向性,即不是按一票划分,而是按某个人的百分比加分。比如一个人想去参观的意愿是70%,班会是30%,有的人55开,有的人是100%和0,这样不同人意愿的强烈性可以很好的表达出来。当然这同样无法解决那种根本不想去的人。因为他必须去因而弃权的意义不大,这点跟选举领导人还不一样。不过这种投票方式对多候选以及多当选的情况比较合理,比如一次团日要有两个活动,我们需要在参观、班会、聚餐、KTV中选择,这样一个人可以100%投给某一个,也可以分给两个三个或者四个。

当然这种技术问题不是今天讨论的,当然这个确实值得讨论——现在很多投票的方式不科学,当然很多地方根本没法投票。

回到“意愿”中去。如果少数人需要牺牲以求得大局,那么多数人是否应该适当牺牲自己让少数人得到一点满足呢?比如毕竟一个班有1/3的人想去参观,那么是否应该搞一次活动满足这1/3的人。可能这个例子还不大充分,因为这1/3的人完全可以自己去。短时间想不到一个例子是2/3的人要陪1/3做一个自己相对来说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总之理论上如果想满足少数人的意愿,多数人应当做少量的牺牲。而多数人与少数人牺牲的比例应该是人数比的倒数,即越不平衡的分歧,多数人就越不用为少数人的意见而做出牺牲——当然这是我个人观点。但一切的前提是虽不能满足少数人的意愿但不能破坏少数人的意愿以及他拥有的权利。比如一个国家90%是穷人,你不能让10%的人把财富全交出去去均贫富,但一定要让他们多交税而把财政向穷人倾斜。

之前说过,独裁不一定违背意愿,因为独裁者不一定就站在被独裁者的对立面上。比如一个班级可能大事小事班长一个人说了算,但是人们都很信服,说什么都听。这样的话就不会纠结于到底参观还是班会这种问题,班长定,省去了狠多麻烦。因而某种意义上独裁意味着效率和决策的连续性——这是很多地方欠缺的,也是很多人批评民主国家的地方——给人感觉尤其是给中国人感觉“太乱”。就像一个班可能在团日到底怎么日的问题上墨迹一个礼拜最后仓促收场,这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可是不得不说这又是必须的。任何决策如果没有得到民众的认可就执行,最后带来的乱子远比设定决策时的乱子大。

当然,最要不得的就是违背群众意志的独裁者,甚至是捏造人民意志的独裁者,这样的独裁不仅危害巨大而且会有很强的蒙蔽性。人民的意志一定不能捏造,但是可以合理、聪明地加以控制,比如在战争的时候通过一些事件的宣传达到全民统一一致对外的目的,不过这通常意味着阴谋论,也不是今天我要说的话题了。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